這幾年,醫患關系越發緊張,連報考醫學院校的學生也是連年下降,醫療圈甚至引發一場關于是否讓自己的孩子繼續學醫之戰。在某知名的醫療專業網站一項關于“醫務人員是否愿意子女繼續從醫”的調查結果顯示,過半受訪者表示會“力阻自己或親友的子女報考醫學院校”,高達58%,而“建議自己或親友的子女學醫” 僅有3%。

  事實上,現在的醫患關系確實有些緊張,但這并不代表學醫前景不好,加上醫生屬于越老越吃香的行業,相比其他吃青春飯的行業而言,醫生這個職業更加持久,而且含金量也比一般行業更高。加上現在社會環境的改變,部分科室醫生在未來中的重要地位將會越發突出。

  麻醉科

  目前所有醫學科里最缺的是什么科的醫生?你以為是兒科?其實是麻醉科。截至2015年,中國共有麻醉醫生75233人,中國每萬人擁有麻醉醫生0.5人,而美國是每萬人擁有2.5名麻醉專業從業人員,英國則是2.8人。也就是說,中國每萬人擁有的麻醉醫生數量只有美國的1/5。手術量急劇增加,麻醉醫生數量卻急劇減少,人手短缺讓現有一些大型醫院的麻醉醫生處于巨大的工作壓力中,麻醉科醫生猝死現象時有發生。2017年可謂是麻醉科醫生猝死年,據醫學雜志《中國循環雜志》統計,僅今年1-7月全國共報告醫生猝死案例13起。6月28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25歲的麻醉科規培住院醫生陳德靈猝死。其微信朋友圈一句“黑+白+黑,下班啦,還活著真好。”讓無數醫護人員淚奔。

  不少人對麻醉科醫生不了解,認為麻醉科醫生遠沒有外科醫生重要,就連一些醫學生也不愿意選擇麻醉專業,認為麻醉專業沒什么技術含量,上升空間不足。現在不少高校也紛紛取消麻醉專業,2016年,全國麻醉專業招生人數將減少50%,到2020年,中國將徹底取消高校中麻醉專業的設置。

  麻醉科醫生真的如此不重要嗎?事實上,麻醉科醫生除了可以幫助患者緩解手術創傷帶來的疼痛外,也在為緩解慢性疼痛尋找辦法。晚期癌癥患者的癌痛,會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而這部分患者很多時間是在家休養的。在互聯網+的時代,麻醉醫生可以遠程地為居家癌痛患者進行治療和監測,麻醉醫生的作用,早就超越了手術室。

  兒科

  “金眼科,銀外科,千萬別去小兒科”。前幾年,關于兒科的一個段子在醫療界廣泛傳開,生動地表現了兒科之艱苦與艱難。近些年,兒科人才不斷流失,不少三甲醫院兒科夜間紛紛停急診,單是筆者所在醫院兒科在這兩年內已經離職三個,現在只剩三個醫生在苦苦支撐,去年已經停止夜間急診,還緊急從內科抽調醫生上去支援。

  據《中國衛生年鑒》統計,在2012年全國分科執業醫師構成中,兒科執業醫師僅占醫師執業類別的4.3%,每千位兒童中只有0.4位兒科醫生,遠低于同期每千人口2.06名醫師的全國平均水平。全國至少還缺20余萬兒科醫師,在部分省份城市,情況更嚴峻。兒科醫生錢少活多風險高壓力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致家長打罵,導致不少兒科醫生紛紛跳槽,甚至轉行。

  如今二孩政策全面開放,未來兒科醫生將更加緊缺。國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正不斷通過培訓專業住院醫師,兒科專業重開,增加兒科招生高校等方式大力發展兒科。而不少城市也紛紛出臺政策,要求獎金要向兒科傾斜,譬如四川省婦幼保健院的兒科醫生獎金按規定不少于其他醫生平均水平的1.5倍。

  在二孩政策的東風下,不少私人醫療診所也正成為燎原之勢,換而言之,一個有經驗有能力的兒科醫生即便從公立醫院辭職,也能立馬在私人醫院找到工作,甚至非常搶手,而且待遇將比在公立醫院更優渥,工作環境更輕松,像廣州大道中的和睦家僅掛號費就高達1200元。由此可見兒科醫生的幸福將指日可待。

  婦產科

  近年來,關于產婦新聞時有發生,像去年中大附屬一醫院700萬天價索賠事件,紗布門事件,直至今年的榆林產婦跳樓事件,不斷將產科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不少產科醫生表示,不是人累而是心累。

  自二孩政策全面開放后,除了兒科人才緊缺外,產科也同樣如此。2016年1月1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發布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法制司司長張春生就直接表示,國家產科兒科人才緊缺確實是一個突出問題。現在珠三角不少醫院都出現了產科醫護人員緊缺的現象。東莞市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黃素然表示,現在全市的產科人才流失非常嚴重,僅常平醫院兩年就走了十個。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段濤說,醫院年分娩量比十年前翻了不止一倍,可產科醫生僅增加10%至20%。

  除了人才緊缺問題,當今我國產科醫生還面臨一個問題,就是不少產科的理論和實踐技術還遠未達到要求,市場上亟缺高學歷高素質高技術的婦產科醫生。所以產科醫生應在最初的幾年內從多方面培養自己,打下一個全面的婦產科基礎,然后再向專門的領域發展,一個有較強理論知識和操作經驗的婦產科醫生在未來幾十年內有著非常廣闊的職業前景。

  全科醫生

  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已達18.9萬人,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全科醫生達到1.4名。但是根據國家戰略發展要求, 2020年要實現到每萬名城鄉居民有2到3名合格全科醫生,也就是說還需要增加至少10萬到24萬名全科醫生,全科醫生缺口巨大。再看看發達國家和地區,全科醫生占醫師總數的比例為30%~50%,而我國僅為6%。更令人憂心的是,截止到2016,我國培訓的合格全科醫生中,注冊全科專業的僅占37%。全科醫生收入少,待遇差,評定職稱難,社會地位低,缺乏成就感,導致不少人不愿意從事全科醫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醫院院長曾益新說,我國全科醫學正面臨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需要地方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有序配置醫療資源。現今,我國正在大力推行家庭醫生制,而全科醫生的短缺將制約著這一體制的發展。《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全科醫生的激勵機制。全科醫生按簽約服務人數收取服務費,可對不同人群實行不同的服務費標準。相信借著家庭醫生服務制的東風,未來全科醫生可以通過市場競爭,為簽約居民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健康服務,憑借多勞多得、優勞優得方式使之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